故人北去

【李杜】许君年华里,忆我少年时(八)

第八章:共书一场盛唐风雨

第七章   第六章

 

“近年我定居于此,两位若是想在梁宋一带游历,或许可以给二位些建议。”

  

“达夫愿意与我们同游,那是再好不过了。”杜甫下意识望向李白,他相信李白也会对赞同高适的加入,“实际上,本是想与太白兄前去齐州受道菉……”

 

高适看着杜甫,若有所思。

如果没记错,五年前相逢汶上的时候,他可从没有过信道求仙的念想,影响他的无疑就是李白了,然而如他们所说,李杜二人相识也不过短短数十日,也许连杜甫自己都不知道,他现在的言语,神态,无一不以李白为中心。

 

这个李太白,到底是怎么在如此短的时间把杜甫吸引到这个地步?高适再看李白,那人望向杜甫的眼色依旧盛满笑意,倒也是真诚相待,没半点虚情假意……

 

“达夫?”杜甫见他微怔,询问道。

高适不便说什么,只觉得应该找机会得单独与杜甫谈谈才好。

 

“你们二人也是,只想着上山求道也太不解风情罢!梁宋一带多少古迹美景,又正值秋日,策马打猎,登山怀古,歌台观妓,岂不快哉!”

 

李白果然被吸引了注意,想到可以纵马狩猎,好好活动一场就兴奋不已:“那可麻烦达夫安排行程给我们引路了!”

 

“哈哈哈哈,这还需什么行程?若太白兄乐意,明日启程,三五日便可到宋州梁园一带游赏。”

 

梁园是汉代梁孝王所建,信陵君、枚乘、司马相如等名人都有梁园的事迹,可以说梁园是颇具文化底蕴的历史遗迹。

李白自然心向往之,却并没有即刻答应,反而沉思片刻:“既然决定在梁宋游历一番,也不必急于一时,子美刚到此地行路劳顿,可要歇息几日再做安排?”

 

明明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,难为他还想到了自己,杜甫笑道:“不必,游览名胜,哪有车马劳顿之说?我看,就依照达夫的安排,明日就前往宋州罢。”

 

一路饮酒作诗,游赏畅谈至宋州,也不觉得路途遥远了。

第五日黄昏,三人终于在宋州某客栈住下,离那有着深厚文学底蕴的梁园咫尺之遥了。

 

“明日梁园吹台还得登高,都早些休息吧……”

看着李白喂好他的五花马,先去休顿,杜甫正要走,却被高适叫住:“子美。”

杜甫转身见高适拎着酒壶,大步过来揽了他的肩膀:“走,陪我到外头喝一口。”

 

这是……故意支开了李白,单独谈话?杜甫不清楚高适葫芦里卖了什么药,只得跟上前去。

二人来到客栈院子里坐下。

 

“达夫,时候不早了,近几日赶路疲惫,明日又要登高,怎么还……”

高适了然笑了笑:“你倒是对他的的话言听计从。”

 杜甫一头雾水,但也大致猜到高适想与自己谈的正是李白的事。

 

“子美,你把太白当做甚么人?”

 

这话语意不明,当做什么人?

兄弟啊,杜甫只觉听高适语气没那么简单。

 

“高某一己之见,若是什么话让子美不愿听也就罢了,只是想提醒子美,你还太过年轻,莫要将太白兄放在过高的位置,而把自己当了崇拜者,恕我直言,你受他影响太大了。”

 

一针见血,杜甫心知肚明高适说的正击要害,但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可取,他就是被李白身上恍若虚幻的仙侠之气吸引而完全地崇拜着。

“太白兄在文学,道教方面造诣颇高,正如达夫所说,子美还太年轻,若能受太白兄影响,有所提高,是再好不过了。”

 

高适无奈地摇头,杜甫正是最狂热地时候,现在说他的太白兄,大概半句也听不进去。

罢了罢了,看李白对杜甫倒也是坦诚相对,处处关照,兴许是自己多虑了。高适再三思索,终究没说出本来想说的话。
 

“不提这个了,子美,明日的梁园之游,可有什么期待?”

“听闻梁孝王的园子,玉宇辉映,风景如画,应处处飞阁流丹,琼楼玉宇;时时舞榭歌台,鼓乐喧天才是。”

杜甫微微笑着仰起头,仿佛已经领略了梁园恢弘的气势。

 

 

直到第二日,当三人登上吹台俯瞰今日的梁园,杜甫才知道那些想象是多么可笑。

 

时值秋日,凉风瑟瑟,衰草落叶映衬之下,古梁园的断井颓垣横亘其中,颓败不已,池中绿水在五百年里吞没了梁园宫阙,哪还有昔日豪奢的景象?唯一那生机勃勃的,大概是南面的小片耕地,郁郁葱葱长势喜人。

但是当大家意识到那竟是信陵君的墓地时,都惊诧哀叹,李白更是气的垂头顿足:“从京城到此,行程艰难,见到的竟是这般颓然之色!梁王何在!……丹砂,备纸墨!”

 

李白灌着酒,落笔就是狂草:梁园吟。

那边奋笔疾书,杜甫这边却兀自感伤不已,战乱已毁了多少繁华之地?他隐约感受到盛唐气数将尽,前路漫漫,他的人生尚未真正开始,就迎面撞上了日落的时代,茫然,无措,失意,落寞……眼前滚滚东去的汴水,像是把盛唐繁华一块儿卷走了。

再看李白笔下“舞影歌声散绿池,空馀汴水东流海”的句子,无意识中泪水已经溢了出来,沾到宣纸上,杜甫来不及去擦,墨迹已经染开了。

 

李白疑惑地抬头,却看见杜甫满脸是泪,无措地看着自己:“……把太白兄的纸墨洇湿了,实在失礼……”

 

李白无奈地苦笑,该怪自己没注意到,子美本就情感细腻,见着这般景物必定黯然神伤,偏偏他还写了大篇的郁结字句,这不是专惹人落泪么?

 

李白没有说什么,写了这样两句“沉吟此事泪满衣,黄金买醉未能归。”

杜甫没来得及体会,却见接下来的诗宕开一笔:“歌且谣,意方远。东山高卧时起来,欲济苍生未应晚。”

 

干脆地结束,情感却骤然升腾,好似亲眼看到一个正直灵魂的苦闷挣扎,然后破茧而出,涅盘而生!

李白放下笔,深深看了杜甫一眼,多少意思都蕴含在一个眼神里,无需冗杂的语言复述。

这必定会是一篇传世佳作,然而,只有杜甫知道,结尾处陡转奇兀,直入云霄的高潮,是写给自己看的——

 

眼前固然萧条,一旦时机已到,再起来大济苍生,时犹未为晚也!

 

盛唐的使命还需后人背负,辉煌的历史还需后人续写,就在这一刻,杜甫做出了他之后一生坚定不移的决定,他要接过李白手里的那杆笔:你绣口一吐成了半个盛唐,那我就在你身后,把盛唐之后的风雨继续书写下去。

 

TBC.

 

1:汴梁与宋州相距二百多里,骑马闲逛过去三五日应该能到了,参考百度,不对的话欢迎指出。

2:关于高适和杜甫谈话,总觉得高适已经看透了一切╮(╯▽╰)╭之前在某教授的书上看见,说这时的杜甫完全被带着仙气的李白迷住了。我觉得杜甫这时候就是个狂热的追星族。高适和李白的关系没有和杜甫关系好,包括之后政治上没有对李白出手相助。作为杜甫的老友,我总觉得高适时刻担心杜甫被李白吃掉。。。真是操碎了心。。。

 

另:还有一个月,高三党表示得得好好学习了,但有空还是会写,速度肯定会放慢。

每一章都非常艰难,几乎不看古装剧不看古风小说的我写这个很痛苦,何况历史向要查的东西太多了,往往三公分厚的杜甫传里写到李白的就一章,李白史里提到杜甫就只有几句话了orz。。。有几位亲每天都给我点赞,忍受我的拙笔到现在的真的很感动QAQ

谢过诸位了。【抱拳】

 

 

   

评论(3)

热度(102)